新世代美術教學

 

  新時代的美育目標一方指向創造,一方指向美學,都是生命存在的重要質素。
  開展人類創造的智慧、美感的覺知、視覺的詩情,是美術教育最高的目的。美術課開發人類視覺領域的功能,獨立於任何學科,也是任何其他科目所無法取代。視覺藝術的教育,培養人『看』的能力,以期穿透人視覺的恆常慣性,把平常無意識的『看』,深入到內在知覺的『感』,甚至看見看不見的部分,最後轉化成為生命存在的精微之美。

 

精神內涵

 

  人類的創造能力,雖然潛藏無限,就像宇宙間存在的光譜,雖然無限光芒,可惜肉眼所能見,不過只是一小片段,就像人腦所應用開發到的智慧能力不到百分之五一樣。思沛德美術教育核心精神在探索人無可限量的心靈光譜SPECTRART,開發隱性的創造潛能,以及培養美感覺知與詩情。
  藉由系統化,結構性、多元、進階、持續性的藝術創作練習活動,透過美學的實際體驗,培養無中生有的開創能力,以及每一個當下、每一個所在,美的感受、感染、感動力。
  持續養成的美育必須由專業美術教師擔綱教學引導,從幼兒教育開始,透過有系統組織的美學課程,從美術本身獨特表達形式為基礎,打破傳統美術教育的疆界,可深入、可廣大,符合新世代的藝術教育精神。造就每一個人人格中藝術的特質:
‧透過實際體驗,鍛鍊創造開發與自主思考、獨立完成能力。

‧從製作中培養產生以審美角度觀賞視覺形象的敏感度。

‧培養表達視覺的感知和表現的形式

‧運用媒材的知識能力

‧增進美的感受與藝術鑑賞能力,使累積成為美感的文化基底。

‧探索世界各族群多元文化藝術不同的表現形式。

‧跨越時空界限,古代與現代藝術思潮比較與融合,

‧跨領域藝術音樂、舞蹈、戲劇的結合。          Top

 

結  構

 

◎創造性
  這是一種天賦,以及與生具來的能力。創造力不是可見的具體物質,是一種觀看與處理事務的態度和方法。創造力是一種人格特質,不僅是能力上的卓越,而且是一種信心、雄心、恆心、熱衷專注不怕失敗的質素。運用天賦的,本然的學習精神,學習開創創性思考模式,學習實驗,從無中生有,從抽象到具象,從想像空間進入實際生活。
  創造力不能教,也不能學。能學習的部分只是學習相信自己有創造力,學習鍛鍊創造力,學習應用創造力。透過美術課程中,實驗創造,練習創造。

 

 

◎美學性
  美學是累積的經驗,逐漸整理歸納,將人類引起美感的條件因素整理的結果。先有語言,才歸納整理出文法,先有美,才有美學。色感不會隨年紀成長自己長大成熟,,需由系統色彩教學加強開發色彩感應力。
  美學必須教,也必須學。美感是累積得來,不僅要學,而且要透過有系統組織的專業理論引導,持續學習。
  打破畫圖教育的平面侷限性,應用多元媒材變化,達到激發創造與美學的效能,三度空間造形能力。更須跨領域與其他藝術形式結合。
  藝術思潮隨人類文明演進,必須教導符合當代人文潮流的藝術觀,自古到今,探索不同時空的人文思想背景,瞭解畫家畫派創作理念,學習不同的時代精神藝術的表現形式,才能從外在技巧深化成為內在的精神層次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Top

 

內  容

  開發「情意」教育的系統課程。從「術」出發,但以「美」為最終目的。  從傳統的「畫圖」,進入「感知」的啟蒙。所以課程必須脫開傳統偏重「形」的描繪,進入美術領域不可取代的藝術性。
美學

多元文化藝術

古今藝術思潮

美術鑑賞

生活實用美術

創作

課程內容:

1‧繪畫:

   包括彩繪、水性顏料、水墨、版畫、蠟筆、炭筆、粉彩、壓克力等。線條和筆觸質感和肌 理-繪畫要使一定的物質人材料來構成畫面,材料性能的表現在畫面上產生視覺效果。表現對象的質料幻覺和繪畫材料,的真實存在造成的畫面肌理。事物的質料,在外部可以看見它的物理特徵表現,透明度乾溼度光亮度。畫的處理、工具的使用、顏料的調配、筆法畫法。

2‧美術設計:

   應用反覆、韻律、對比、協調等美學理論設計生活化、實用性的教材。訓練生活應用的能力。

3‧立體造形:

   從多元媒材立體塑造課程,將隨手可得的生活材料,融入三度空間的概念,色彩的應用。

藝術賞析:瞭解美術史,欣賞畫家、畫派創作理念並創作。    Top

 

社會美學教育環境的整體再造

  現代人類的高科技生活跨越古人,藝術的能力卻退化,其程度與科學演進成反比。藉美術教育讓藝術重新回歸到每個人每天生活本身,不再是藝術家專業技術的展示或演出。除針對下一代兒童,更需整體全面社會環境的整合再造。
1.父母老師美術素養的再教育

2.社會學校藝術教育價值觀的重新確立

3. 美術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訓練

4.兒童成長周圍的美學環境的改善

視覺感性並非神妙的天賦,必須透過眼睛的訓練和學習,就如音感的訓練一樣。人的視覺經驗來自成長環境提供的條件,透過不同條件,造就不同的視覺文化。家庭,教育,城鄉,文化背景異差,造成個人視覺形式,美學藝術品味的異差,藉由比較分析,探索人與成長中環境造成視覺能力的關係,應以有力的教育方式,提昇補助環境不足,培養個人良好的藝術感性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Top